最近,AI大模型出海的话题颇受业内关注。无论是华为、阿里云、字节跳动等大厂,还是一些初创企业配资指数排名,都纷纷将眼光投向了海外。
这一波AI大模型出海主要去往何处?又呈现了哪些特征?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盘一盘。
“大厂们”积极出海
近期,华为、阿里云、科大讯飞、字节跳动等企业纷纷公布大模型“出海”新进展。
其中,华为面向北部非洲发布星河AI网络产品及解决方案,其中包括网络大模型应用Net Master。阿里云宣布,大模型服务平台百炼国际版即将上线,提供一站式、全托管的大模型定制与应用服务。科大讯飞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宣布,旗下讯飞听见同传、讯飞智作等产品在海外市场落地,登陆沙特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市场。
去年11月,字节跳动首次在海外上线基于云雀大语言模型(现名为“豆包大模型”)创建的AI工具平台“ChitChop”,为用户提供200余种工作、生活场景智能机器人服务。截至2024年5月,字节跳动旗下子公司和团队面向海外陆续推出了7款基于AI的应用产品。
截至目前,百度面向海外市场推出了3款AI原生应用,分别为AI相机Meira、AI聊天SynClub和AI社交WiseAI。
总之,“大厂们”都在积极出海,推出了不少C端产品。从出海的动机来看,“大厂们”主要是在于寻找新的增长点,利用海外市场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不同的市场需求,同时避免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。尤其是新兴市场,企业可能面临较低的竞争压力,从而有机会获取更高的销售利润。
目前来看,东南亚、北美、欧洲、拉丁美洲以及中东、北非等市场都有中国AI大模型的踪影。其中,东南亚是大模型企业出海的热门地区。科大讯飞表示,东南亚已成为科大讯飞海外业务的第一站和战略中心。
“依赖单一市场会存在较大风险,特别是政策、经济环境等发生变化时。出海可以帮助企业分散风险,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更高效地配置资源。”有业内人士向消费君分析道。
应用主要聚焦C端
从这些AI大模型出海的“产品”来看,主要是面向C端用户,尤其是社交娱乐领域。
智库专家洪勇认为,很大原因是这些应用容易被广泛的用户群体所接受,具有较高的“病毒式”传播潜力,能够快速积累用户基础。其中,AI陪伴类应用更是结合了技术前沿与人性化需求,满足了全球范围内对个性化、智能化社交体验的渴望。
同时,社交娱乐应用具有较高的用户黏性与活跃度,有助于AI企业快速积累用户和数据,为后续的产品优化和商业化奠定基础。而相对于其他行业应用,社交娱乐类产品的技术门槛也较低,且用户反馈更为直接和迅速,便于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策略。
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,但社交和娱乐需求是普遍存在的,这也降低了企业在不同市场中的文化适应难度。
参考其他的AI大模型,C端也是一大收入支柱。比如美国Open AI,其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,分别是C端的ChatGPT付费订阅收入,以及B端的API服务收入。
又比如,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就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月之暗面专注to C,称“现在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是在C端找到产品、技术以及市场的方向。”
而更早出海的另一国内头部大模型公司MiniMax,其to C业务则已经实现了初步的市场占领。该公司在2023年6月上线了主打海外的AI虚拟人物聊天软件Talkie。据公开的产品数据,Talkie从上线以来累计下载近1400万次,总营收近83万美元。
“AI社交类的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前景被认为是积极的,因为它能够提供新颖的互动体验,并且海外用户对创造性产品的接受度和付费意愿较高。”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,除了社交娱乐类产品,AI技术在教育、医疗、企业服务等领域也存在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商业机会。
存在的机遇和挑战
目前,做AI大模型的公司也呈现出行业化的趋势。一些公司专注于其熟悉的领域,如电商、社交、内容,或者医疗健康、金融科技等。这些公司致力于将大模型技术与自己的行业和业务相结合,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。
比如,手机厂商角逐AI大模型赛道是为了提升手机的智能化能力和用户体验。通过引入AI大模型技术,手机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,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和个性化的推荐。此举的必要性在于满足用户对智能化手机的需求,增强品牌竞争力。
如今,随着国产AI大模型相继推出,国内大模型技术公司前赴后继地拓展海外市场。在专家们看来,国内AI企业在算法、算力和大数据等方面具有优势,这有助于它们开发高质量的AI产品和服务。
“海外市场用户的会员付费意愿较高,这可能使得AI企业的商业模式在海外更容易成立。然而,这也要求企业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和用户需求,以设计合适的产品和服务。”张孝荣说。对于AI出海业务来说,需要探索适合当地市场的商业模式,包括付费模式、广告模式、数据模式等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迎来出海机遇的同时,国产AI大模型也面临着文化差异、市场适应性、数据隐私和监管合规等挑战,企业仍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策略,以应对这些挑战。
今年以来,海外相继颁布人工智能监管法规,对国产AI大模型的在地合规性提出要求。5月21日,欧盟理事会正式批准了《人工智能法案》。在业内看来,该法案将影响全球。欧盟以外的公司如果在其AI平台中使用欧盟客户数据,就必须遵守该法。在版权风险方面,不同国家和地区法规有所不同。